查看原文
其他

在场微散文奖颁出十三期

2017-07-10 在场微散文 在场主义散文


在场微散文第十三期(2017年6月)获奖作品于昨日揭晓,630名群友参加了颁奖盛典。

时间:2017年7月10日20:00时

地点:在场微散文群

主持:周闻道

嘉宾: 龚益成、北京了了、峻毅、雪夫、王茵芬、郭莲莹、乔民英、鸣谦、海之魂、宁静、晓来轻酌、刘珍

13期征文情况

截至2017年6月底,本群网友涵盖了中国大陆30个省、自治区和直辖市,及香港、台湾地区,30个省、自治区和直辖市参加了征文活动。本月投稿本月来稿212(+ 72)篇,发表119篇,朗诵81篇,退稿96篇,修改67篇.参与编校、朗诵、制作的群友,全系业余无偿服务。我们除了对他们的无私奉献表示赞赏与敬意外,更多地理解他们、支持他们显得更为重要。

文友北京了了自费给获奖作者每人赠送一本“在场主义散文理论卷”《颠覆城堡》或其它在场书,直接网购送达本人,请获奖作者将地址发晓来轻酌。

在场平台目前有评审组、编校组、朗诵组、阅评组、制作组,实行了发稿淘汰制,朗诵也择优,就是为了促进交流和质量的提升。

周闻道在场主义创始人、主持人)

 

 各位嘉宾、各位群友:

大家晚上好!

在今天的颁奖典礼开始之前,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朝圣者的故事。这个故事是我在自驾去西藏的途中发生的。我们开着现代豪车,在途中奔波了五天,每天行车十多个小时,人已精疲力竭。布达拉还有一段距离,我们有些困惑、畏难,甚至怀疑当初的出发。

正在这时,我们发现了我们的同道:朝圣者。不同的是,他只一个人孤独地前行,我们是众人同行。我们借助于现代交通工具,一日千里;他凭借身体,叩着长头,艰难匍匐。我们好奇地停车,借助导游与之交流。

问:乘车去朝不更快吗?

答:要用心贴近大地,才诚;叩长头,是用身体仗量与佛的距离。

问:那你这要叩多少长头,才能到达目的地呢?

答:八十万个。

啊!

见我惊讶,朝圣者微笑着自信地解释:叩八十万个长头,就可点亮一百盏圣灯,领略佛的圣境。俺现在已点亮九十九盏哩。

说罢,朝圣者又叩头匍匐而行,不再理会我们和身边的风景。我有一些汗颜,怔怔地站在那里,目送着朝圣者的背影。

文学是神圣的,写作就是一条朝圣之路,须承受得着苦难、艰辛,耐得着孤独、寂寞。在场微散文同主题征文进行一年多,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,也出现了令人徬徨的困惑。我们已点亮九十九盏圣灯,最后一盏圣灯在等待我们……

坚守在场,共同突围,用心贴近大地,点亮最后一盏圣灯。

在场微散文同主题征文竞赛第十三期2017年6月颁奖典礼现在开始。


第十三期在场微散文奖

单 

一等奖

 (空缺)

二等奖

(空缺)

三等奖

(空缺)

优秀奖

邓文静《留一盏灯》龙丹朗诵

郭爱国《镜子》海之魂朗诵

张立新:碗

鸣谦《于无声处》海之魂朗诵

旭姗《微生活》海之魂朗诵

莫尔《云端之下》海之魂朗诵

陈龙言《爷爷的咳嗽》万军朗诵

李瑞霞《蜕变》海燕朗诵

小河《异乡的庄稼人》龙丹朗诵

《父亲的琴声》作者/朗诵郭万梅

小小贝《一个人的村庄》徐文晴朗诵

李世琼《微芒》万军朗诵

特别贡献奖

最佳朗诵:龙    丹

最佳阅评:王茵芬

最佳编辑:袁志英

最佳制作:王金梅

最佳阅读:小小贝


第十三期授奖辞

邓文静的《留一盏灯》,通过一盏不知来路的灯,照亮了人性阴暗的一角,也是点燃日渐迷茫的现世之光。

郭爱国的《镜子》,以在儿子因病致丑前母子俩对镜子的尖锐对立,呈现了母爱的智慧、坚守与伟大。

张立新的《碗》,以一个强烈的意象,将碗幻化为镜,既映照了世间的悲凉与冷漠,也呈现了世界的崇高与温暖。

鸣谦的《于无声处》,通过巧妙的时空嫁接和生动的在场叙事细节,呈现了价值的裂变与崇高的距离,呼唤一种丢失的国家精神。

旭姗的《微生活》,以微信之下的生活碎片,为我们拼接了一幅当下生活图景,表达一种喜忧相杂的现代性精神。

莫尔的《云端之下》,以夫妻间的一个突然回眸与惊醒,呈现了现代科技对传统生活方式的颠覆、亲情的疏离、人性本真的丢失,及人性回归的渴望与呼唤。

陈龙言的《爷爷的咳嗽声》,以简约的文字穿越生命时空,呈现了留守儿童的生命缺失、情感异化和情感危机,具有强烈的现实拷问意义。

李瑞霞的《蜕变》,以一场雷雨过后蝉蛹的蜕变为主调,呈现了生命的伟大与生活的美好。

小河的《异乡的庄稼人》,以强烈的在场意识和一个异乡为耕者的独特体验,呈现了当下农村的乱象和农民的艰难,具有较强的警醒意义。

郭万梅的《父亲的琴声》,以拙朴的琴声为主线,串起父母大爱的碎片,呈现了真爱的美好与力量,读之催人泪下。

小小贝的《一个人的村庄》,以沙漠化之下一个村庄的命运,凸显了最后一位坚守者灵魂的挣扎,具有强烈的唤醒作用。

李世琼的《微芒》,以一个微小的动车让坐为镜像,让复杂的人性曝光,呈现了信任危机的可怕与美德尚存的希望。


嘉宾发言

龚益成在场微散文赞助人)



第十三期颁奖致辞:      

      

微雨·微语,“微”字既有“细小轻微”之意,也有“精神奥妙”之义。“微”在当今时代的映衬下,无疑可以让公众有更真实的体认和多面的理解。

在这个“微”时代中,个人与集体,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重新被人们审视。这是一个关注个体的时代,这是一个关注草根的时代,这是一个个人价值被强调的时代,所以在微博、微信中,微声音、微诉求、微表达得到了重视;另外,在这个时代中,“微力量”“微公益”因其具有社会正能量,反应了时代民众对于真善美呼唤的心声,极易汇聚成社会洪流,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,体现了“微”与“大”的辩证关系。

值得注意的是,“微公益”的社会背景是官方慈善公信力遭重创的时代,“微监督”是一种在官方监管不力、社会法制不健全的语境中的倡导,所以“微”的背后还有着社会的一种无奈。

谁能以微知著,谁在积少成多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推动大义的显现?谁的微语触动人心,谁的文字如和风细雨微风拂面?

检验的时刻,我们方知自己的微渺。祝贺获奖作品与作者。

北京了了书籍捐赠人)


寒来暑往,转眼又是夏天。

在场主义微文赛已成功举办了12期,期间的酸甜苦辣,或许只有主办者最解其中味。

民间做点事不容易,想持久地做好一件事更难!一直钦敬老友周闻道为在场主义倾心尽力的付出,继续以“购买在场主义书籍作为奖品馈赠获奖者”的方式支持在场主义微文赛。

衷心祝福微文赛日臻日善,芝麻开花节节高!

 

北京了了

2017年7月10日


郭连莹(在场阅评组组长


借斑显豹  以目传神

——“在场微散文2017年6月颁奖盛典”絮语

□郭连莹

550字的同题微散文征文,对作家们而言,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考验。在这个信息化的读图时代,这样的体例形式,也正好迎合了时代,意义非凡。六月份的“微雨·微语”征文,重在以“微视角”写“微发现”;重在借斑显豹,以目传神。

 俄国艺术大师、有“短篇小说圣手”之称的契科夫的名作《万卡》,便是一篇“借斑显豹,以目传情”的佳作。

这是一篇由主人公万卡给爷爷康斯坦丁·玛卡雷奇的信以及他对过去的回忆等简单内容组成的作品。在圣诞节的前夜,在一间阴暗简陋的鞋铺里,在乌黑的神像和两旁摆满鞋楦头的架子旁边,跪着一个九岁的男孩,他伏在凳子上写信。尽管周围寂静无人,但他在写下第一个字以前,好几次战战兢兢地回过头去看一下门口和窗子,还断断续续地叹气。接着,一张揉皱的白纸上出现了字迹,“亲爱的爷爷,康司坦丁·玛卡雷奇!”……九岁的男孩万卡·茹科夫三个月前被送到靴匠阿利亚兴的铺子里当学徒。与其说是当学徒,不如说是来受罪。万卡每天过着非人的生活,觉得快活不不下去时,写信要爷爷带他回乡下去。

小说的最后,万卡把“寄交乡下爷爷收”的信投进了邮筒,“他抱着美好的希望而定下心来,过了一个钟头,就睡熟了。……在梦中他看见一个炉灶。祖父坐在炉台上,耷拉着一双光脚,给厨娘们念信。……泥鳅在炉灶旁边走来走去,摇尾巴。……”这寓意深长的结尾,更是激起了读者对万卡的同情。

细读《万卡》,即可品味到鲁迅先生所言的“借一斑略知全豹,以一目尽传精神”之妙。微散文也是这样,要做到短而精、短而好,就要像《万卡》一样,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事件,但却抓住细节、抓住精髓,透过现象反应本质性的东西,令人咀嚼再三;还要有具体生动的描写,使读者身临其境,心往神驰。这样,才能收到小中见大,见微知著的艺术效果。

以小见大,则需要从一个微小的切入点把一个小事写得风生水起,芥子须弥,丰腴圆润。还有《万卡》的结尾也特别值得我们微散文写作时借鉴,文尽而意未尽,给读者留下一些回味余地。

微散文写作,需要这样的表达。

2017年7月10日于邯郸      



乔民英在场微散文特约评论员)


厘清四个关系,提升整体水平


在场微散文同题写作一年了,成绩无可置疑。但也有一些需要完善和思考、总结的东西。就六月份“微雨•微语”主题征文而言,整体水平尚不尽人意。本人觉得,当前有四个方面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厘清,进而实现整体水平提升。

微与大。微散文作为在场写作的新锐武器,以“文微意宏的时代叙事”,适应了高频率、快节奏的掌上阅读需求。从调查情况看,多数人依然赞同550字篇幅上限,我也赞同。然而,通过微散文历练,写出更有分量的“大文章”,让在场精神得以弘扬,也应成为一种写作趋向。我觉得,在场平台可以借鉴一些纸质报刊的做法,开辟一个“在场千字文”专栏,发稿未必多,但要精。这样,可以克服一些篇幅上局限,也便于与一些报刊接轨,推出更多有潜力的作者和有分量的作品。

在场性与散文性。关于在场性与散文性的讨论不少,但条分缕析地说清楚真不容易,或许只能在创作实践中体悟与摸索。我觉得,没必要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、神秘化。是否可以这样理解?在场性就是以真诚的担当、明确的立场,介入生活、揭示真相,散文性则是以诗性和人性共融、情理与哲理并重的语言及才思,表达观点,呈现发现。在场性重在“题”,散文性则重在“体”。在场性是写作态度、写作立场和思维方式,散文性则是写作方法、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。就“在场主义散文”评价尺度而言,在场性在前,散文性在后,而在具体写作中,二者应该兼顾并重,平分秋色。

散文与小说。“在场微散文越写越像小说。”持这种观点的读者不在少数,我也有同感。微散文写作适度融入一些小说的手法无可非议,但如果真的把微散文写成了微小说,就失去了在场微散文写作初衷。尽管文学理论在跟进和创新,但是在场一贯倡导“把小说交给小说”。一般而言,应把“真实与虚构”作为区别散文与小说的重要标准。本人认为,对在场来说,散文与小说还可以从“介入与非介入(或真介入与虚介入)”来判断。小说写作中,不管有我还是无我,不管作者选择积极介入或主动参与,还是作为一个叙述者或旁观者,都不影响故事的走向和人物的命运,而散文写作必须呈现自己的观点立场,必须展现自己的真实情感。固然,散文与小说一样,可以为了艺术真实注入一些虚构因素,但脱离生活真实的“虚构”是难以为继的。还是把散文写的更像散文一些吧!相信每位作者心里都会有一杆区辨实与虚、真与伪的秤,连自己也未必信服的文章是没有多大生命力的。如果非要划定个比例,我看散文的真实成分应该不低于百分之九十吧!

点击量与在场定力。在一个浮躁而功利的时代,在场主义微散文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敢于担当、不计名利的在场定力。然而,当前微散文的传播功效和影响力也是个不必回避的问题。1000多人的在场作者及600多人的读者微信群,加之转发扩散效应,一篇作品的点击率应该达到2000至3000人次,好作品达到一万以上也不为过。而事实又怎样呢?单篇点击率达到500人次的很少,连个别获奖作品才100人次左右,真的有点说不过去。上月本人就说过,有的作者只关心自己的作品、只在乎自己的意愿、只转发自己的文章,把阅读、点评、分享、转发其他人的作品当做包袱,甚至对完全志愿者的编播人员的辛苦劳动横加指责,这是不是已经偏离了在场写作的初衷!?当然,除了关注与分享之外,还需要从稿件质量(倡导严肃的无常识性差错写作)、队伍稳定(尽量避免老作者的流失)、评奖办法(适时征求大家意见建议)、平台打造和传播(诸如正在尝试的《头条》链接、与好的纸媒网媒合作等)等多方面进行更全面的思考和提升。在场微散文写作不是生编硬造,不是自娱自乐,更不是闭门造车。让在场作者飞得更高更远,让在场读者越来越多,让在场作品影响力越来越大,是所有在场人的责任与使命。

因为在场,所以充满热爱。因为热爱,所以直言无忌。真诚欢迎各位批评讨论。




小小贝(最佳阅读


最佳阅读奖获奖感言:

《阅读与思考》

――代阅读获奖感言


经常会说,一篇好的文章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空间的测试。

在场的每篇散文,是经过工作人员耐心挑选,认真校对出来的文章,首先在质感上拥有我们读者期待的内容,其次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。不管最后这篇文章能否获奖,但是只要引起读者的兴趣和阅读,它就意味着在阅读方面是成功的,至于其中的不足,正所谓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”。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这是不变的阅读道理,不管阅读观点是否正确,那都是对文章的个人理解,也是一种对作者文章的尊敬。

在场微文现在出现了有人说是模仿的现象,我个人不认同。第一,对于素材的积累根据作者的不同经历有所不同,即使文章有共同点,也不能代表就是模仿。第二,不管哪种不同的理解,大家要知道学习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,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的原则,并且不断坚持!第三,这期文章有了很多新意文章,尽管没有获奖,但是值得探讨,比如梁学萍老师的《演员》值得大家学习,文章将生活中的细节用心灵感应写成文字,标题把读者心理抓住,把文章中微小的发现不断放大,设置了出乎意料的结尾,表述文中病态下的父亲和我的“演员”角色,极为成功展示了亲情在病魔前的珍惜和鼓励。同样的550字的限度,但是在作者笔下居然有如此多的文章信息,确实值得学习。

最后,我对草原凤凰老师的阅评退出深表遗憾,但是也能够理解老师的选择。送老师一句话:因为来过,所以怀念;因为付出,所以珍重!祝老师在今后的工作愉快,生活开心!

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,感谢大家的支持,所提观点存在不足的地方,请老师们多多指正,多多包涵,谢谢大家!



海之魂在场朗诵组组长

2017年7月总结:

感谢在场所有的工作人员!你们辛苦了。感谢朗诵组郭万梅老师!郭老师晚上微信询问我,她朗诵给我听,关于文章中民族语言的朗诵是不是合适。因为时差,我没有及时回郭老师微信,回到房子,看到郭老师的微信留言,以及她朗诵的民族汉语,我的眼睛湿润了……感谢郭老师的真诚和博爱!——焦元玲

谢谢花语老师,您朗诵时,我感动得哭了,那么好的音乐,那么契合的声音,一直让我回忆,回忆我的表妹和我的童年。——夏红霞

眼里含着泪听完龙丹老师铿锵有力富有磁性声音的朗诵!我此时的心情非常激动!感动!感激!感恩在场主义散文晓来轻酌老师的谆谆教诲、耐心真诚的指点!以及所有帮助过我的在场编辑老师、朗诵组的各位老师!焦健祝福你们新春愉快!鸡年万事大吉!祝愿各位文友2017年事业文学双丰收!——焦健

海燕老师声情并茂的专业朗诵,把我想说的表达得更淋漓尽致,感谢。——吴言

我们赵文老师朗诵得很好,声音浑厚,感情丰富,听着要哭啦。文字配朗诵,我还是第一次接触,很震撼,突然想家,想父亲。致谢在场微平台所有辛勤工作的老师们!——徐相峰

老师们辛苦了!感谢章涛老师的深情朗诵,章老师的声音独具魅力,很有磁性。——李淑珍

万军的声音沉稳、浑厚,不像他照片上年轻稚嫩的脸,有阳光的味道。听他读自己写的文字,亲切、熟悉。这篇文章写了很久,删节了许多,又压着直到临近交稿时,才鼓起勇气发出去。好几处措词不当,有错字别字。切身的感悟无法用文字表述是一种苦,字斟句酌之间也有一分乐趣,更高兴能被刊出。感激文友留言,老师阅评,谢谢万军的朗诵。——六叶

姐姐朗诵的太美了。那吐字,那音色,那每一句话的不同语气,深深的打动了我,又一次把我带回了那次送别,仿佛看见奶奶站在秋风里,孤独的如飘零的秋叶……我哭了。连听三遍。谢谢海之魂姐姐精彩的朗诵,谢谢编辑老师们的辛苦付出,你们的付出才让这篇文字有了生命和灵魂。也谢谢在场所有的老师们,谢谢你们平时对我的指导和鼓励,遇见,如此美好!——王语轩

提个小建议。朗诵非常好,平平的小文被富有魅力的朗诵鲜活了起来,唯一需注意的是,有时音乐放得声音大一点,影响到听朗诵。主要是欣赏朗诵,音乐辅助,可压低一些,不使其干扰到听朗诵。

——迟智勇


时光的脚步总是匆匆,又到天热人燥窗外闹的季节。对于在场主播们来说,这个季节最是考验人,如何让手里的文章不受外界干扰?空间、场地、时间、设备等等似乎已不是问题,春、秋、冬季也还好说,门窗一关,噪音即刻消散。但这个季节,燥热的白天似乎能把人烤得流油,夜晚好不容易能静心诵读文章,窗外的喧哗却又穿过通风的窗扇刺激了耳膜,影响了录制效果。所以,在这里我谨代表主播们恳请每位作者投稿之前三思而再投,因为对于精益求精的主播来说您的“孩子”经过编辑之手转发到主播手里后,为了让“孩子”站在舞台上更为耀眼和光鲜,主播们会尽力通过声音让“孩子”没有任何瑕疵——平台发布的文章和诵读的文章相匹配地走上舞台散发光芒。

宁静在场编校组组长


今天,我们齐聚一堂,迎接在场微散文第十三期颁奖典礼。作为志愿者,水果店的编辑们的宗旨就是:做事先做人,做编辑要真诚,用真诚与作者交往,以诚相待换位思考,重视每一位作者的劳动成果。做一个有情怀的编辑。作者投稿,我们都会在第一时间下载交值班编辑校对,从无怨言。编辑们经常看稿到凌晨一两点钟,即使在外出差,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找条件完成校对任务,从不拖延。编辑杨培铮,父亲生病。深夜里她一边照顾父亲,一边校对来稿,直至凌晨三点多;编辑刘小四,因为工作忙碌,晚上没时间校对,凌晨四五点钟起来校对稿子;刘爱国因为有事请假,回来的第一时间销假并马上校对稿子;纤云、偏说因工作原因要出差,连夜将稿子校对出来;月新每次不管多晚,都坚持校对完稿子才回家,六六、世琼再忙也在第一时间校对,稿子多时校对到凌晨一两点钟;袁志英长篇短篇都要得看,甚至在车上也在看稿子等等,这些感人的事道不尽。编辑不仅是用手工作,更是用心审视每一篇稿子。编辑文章是个很费精力的事情,因为编辑一直去重复别人的思维。每当静静地坐在电脑前,手指在键盘上缓缓游走时,面对每月200多篇的投稿,一篇文章要反复细读很多遍,生怕理解不透,解读不全。每一篇,编辑果果们都认真切磋、琢磨、探讨如何让文章语言更精确,甚至一个词、一个字、一个标点地探讨,就像农民挑选优良种子一样,一个错误的标点、一个错别字,都是一颗坏掉的种子。做好每一个细节。

编辑们也是文章作者,理解写作的孤独、艰辛与快乐。若需对文章做修改,个别字句进行斧正,得需私下耐心细致、不厌其烦与作者沟通。把作者当成朋友,用合情合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,在尊重作者的基础上取得与作者的配合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,突出文章的优点。经过作者对稿子的修改,果果们校对稿子的数量是成倍的。每当看到平台的文章推出时,往往心里还有点窃喜,因为这些中,也有编辑果果们的付出。这是一群默默无闻的耕作者,尽管有“锦上添花”的说法,实际上“做嫁衣”往往是劳动结果。虽然偶尔也会觉得真的有点累,但是更多的时间是感觉到自己身在忙碌中品味到的快乐,在忙碌中有所收获。当碰到好的文章,也便会和文字一起种植快乐。果果们常说:我们累并快乐着,若天天能有精妙文章欣赏拜读,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!

值得一提的是,大部分老师对自己的文章很负责,投稿前认真修改,越来越多的作者按照要求进行word排版。但仍然有个别老师,存在匆忙投稿的现象,过分依赖编辑,有的作者随意改变字体颜色和背景,有的作者投稿标题和文章中的标题不一致。

本月起,文章只能修改一次,不是苛刻,是为了减少作者对编辑的依赖性。作者对我们水果店的编辑给予了鼓励和肯定。

 

作者留言:

作者郭拥民:与在场相见恨晚!对萍水相逢的我如故友,语重心长!感谢海之魂的深情诵读!感谢爱散文的你的精彩点评!

作者余益明:老师:谢谢您!谢谢您的团队!我算初试笔锋的文学爱好者,非常需要各位资深老师们的批评、指正、帮助,遗憾的是现在是功利社会,谁肯为一个与己无关的人费心费力呢?几乎没有!可是,您的团队不然,继承了老一辈文学大家和编辑大家的优良传统,帮扶新人,而不是嫌弃、抛弃他们。这在当今商品社会太难能可贵了,为此,我再谢谢老师们!

另外,我再吐露一下我投稿的心情和目的。对于我上了一点年岁的人对名利早已看得很轻很淡了,投稿,登与不登都不会过分计较,但是,看重的是这一团队对自己事业的承担和责任,对投稿人的态度。坦白讲:在我所遇到的所有团队中,您的团队是最最使我动情的团队,是最最优秀的团队,也许,我的投稿十次、百次也不会登载,但是,我一定会继续努力,奋起直追,跟随你们,我希望你们不要抛弃我,多批评我,只有这样,我才能够更好的进步。

批评对人是种激励和鞭策,很多人是在不断地批评中渐渐长大、成熟、壮大的。我希望老师们的批评。

作者:编辑老师您好!刚才才细看您昨晚给我的修改信,看到了编辑逐字逐句地在我原文上的修改。在场编辑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太让我钦佩了。也对自己没有细看您的修改信感到惭愧,对反复给您邮寄稿件,浪费了您宝贵的时间,向您及所有在场编辑致歉!

 

“在场”两个字中,我认为“在”字更重要。我对“在”的理解,包含三层含义:一是“此在”,指向当下;二是“亲在”,指向亲历;三是“存在”,指向主体的敞亮、敞现。

 作者与编辑,互相理解,互相尊重,就缩短了心的距离。大家在这里多交流,求开心,挥洒性情。有严肃的编辑是作者的幸运:有热心的作者是编辑的期望,大家换个位,就靠近了!

刘珍制作组组


在手机微阅读时代,一篇文章要引起读者的阅读快感,除了写作者的文字功夫,就是平台制作版面的简洁和美观了。平台制作,看似简单,实则琐碎繁杂,全靠制作者的一份责任心和耐心,稍不注意便会出错。错了,就得删掉重做,一切原有的编排秩序又得打乱重来。一篇文章,从作者的笔下流出,还只是文字,需要经过编辑老师的修改润色,再由主播老师声情并茂地诵读。如何将经过润色的文字和朗诵的声音完美地结合,并完整地由平台呈现到读者的面前,这就需要平台制作老师们一系列琐碎繁杂的操作了:先在平台编辑制作好文字,然后用手机到荔枝网去下载主播们的朗诵,再上传至电脑,由电脑上传到平台,平台再插入到编排好的文字里。要完成这一系列的操作,一会儿手机,一会儿电脑,用手忙脚乱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。特别是当文章多朗诵多又要赶着发布的时候。所以有时候我们自己感觉自己已经很认真很细致了,也难免会忙中出错。一篇美文的出炉,凝聚了所有编辑、朗诵、制作、以及阅评老师们的辛勤劳作。而这一切的辛苦,只缘于我们对文学的爱好,对文字的敬畏,无任何功利而言。愿广大写作爱好者,如敬畏自己的文字一样,珍惜在场平台每一篇文字的推出。我们也将尽力做好平台,把好制作的最后一关,尽量少出错、不出错,为广大微散文爱好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写作和阅读平台。也希望更多有责任心有耐心也爱好平台制作的朋友们加入我们。


雪夫老师

在场微散文同题写作

我们怎么了


或许,我们正遭遇某种“坎”,迷惘徘徊,局促不安,前进失向。

细心的朋友或已发现,从2017年2月第九期开始,一等奖空缺四次,而本期,所有等级奖均告阙如。这些,还不包括大量的退稿,以及编校不厌其烦的指导修改。

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。一方面,表明了评奖的公正与严谨及对稿件的要求越来越高、越来越严;另一方面,是迫使我们每一位参赛者必须进行严肃认真地思考。

我们怎么了,到底遇见了什么?有哪些困惑?怎样面对和破解?

我们这个平台产生过非常优秀的作品,比如荣获2016年年度奖的林中蔓青的《长亭送别:黑子的嚎》、刘小四的《村殇》、糌粑卓卓的《世界》以及10篇年度佳作。巧合的是,年度奖与2017年1月第八期的颁奖同时进行,到第九期,第一次出现等级奖空缺,之后便如悬崖般坠落。

是我们的作者江郎才尽了吗?显然不是。2017年3月第十期的等级奖各一篇,分别是袁志英的《樱桃》、史诗的《风从哪个方向吹来》、焦元玲的《平川春雨》,均带给我们新意和难得的文本。

如果冷静地审视一下近几期的参赛作品,不难发现这样几个问题:一是好的构思、切入和展开有了,但语言锤炼不够,或者显得比较粗糙,有些仓促成章;二是叙述性尚可,却偏偏留下“议论”“说明”的尾巴,似乎怕别人看不懂,忽略了文学需要的是用叙事本身来呈现和表达;三是审题不足以至失误,导致偏题、跑题;四是小说化倾向有所收敛,然而问题依旧明显;五是要么丢掉了应有的介入,要么重蹈肤浅的覆辙;六是材料选取不当,或者角度、语言与表现手法过于周正,而使作品像通讯报道;七是为赋新词强说愁,违背生活的逻辑,留下编造的痕迹……

不可否认,也有部分客观上的因素,比如某些作者并不是期期参赛,比如新人的不断加入,使整体质量有所稀释。

事实上,在场微散文平台的每次出题几乎都有一定的针对性。如本期的主题《微语•微雨》,强调的是低视角呈现和细节发现,检验作者的微观察能力。可是,有些作品却细而乏味或细而不真,甚至细粗不分。细节是文章的命。细节表现跟文章的长短无关。从某种程度看,微散文更在乎细节。

即如在场性,某些作者的理解恐怕有失主观和片面,作品概念化。的确,我们看重在场性,但看重的是精神的在场,是向内的在场,是与时代性和文本性有机结合的在场,而非一味地表现不幸与苦难。

看来,在场微散文同题竞赛开办一年有余,依然有朋友并未真正理解在场的真谛。何谓在场?在场理论说得很清楚:在场,就是存在意义的显现。这里的存在,是社会的一切存在,即当下生活的全部,而不只是局限于某一点、某一方面,更不只是“社会热点”和一些时髦说法与流行词汇的堆砌。换句话说,你身边的生活,都是可以入题的宝贵资源。没有什么题材不可以涉猎,即不在于你写什么,而在于你怎么写,有没有强烈的介入意识,洞察存在的本质和事件的真相,赋以文本鲜明的个性与艺术色彩和时代意义。

再如抒情问题。散文发展到今天,早已不是杨朔、魏巍、秦牧、刘伯羽式的表达所能代表。况且微散文只有区区550字,容不得简单的兴奋点低廉的抒情。非必须的抒情,便是空泛。富有表现力的抒情,往往不是凭借优美的语句修饰,而是克服了文艺腔的冷抒情。冷抒情并非什么流派或理论,是之于文学性要求的写作,是好文章应当具有的一种新的表达风格和语言环境。其特征是掩饰和隐忍,是欲言又止、欲语还休,是引而不发、含而不露,是由静生动、意在言外,是在叙事中将主观意义掩饰于客观现实中,让感觉得以放飞的美学主张。

我想,在场微散文同题写作面临的困惑,不只是某个人的困惑,而是我们共同的困惑,包括作者、编者、评者,甚至读者。我们不怕困惑,关键是认识到了困惑而积极地谋求集体突围。正如闻道先生在开奖辞中所说的那样,在文学朝圣的路上,我们已点燃九十九盏圣灯,就差最后一盏。坚持,坚定,坚韧,我们一定能够成功!

在我看来,眼下我们面临的困惑想必是一次短暂的休止和回望。身处微时代,我们微散文的表现空间一定可以拓展得更大更宽,我确信不疑。

鸣谦(特邀嘉宾)



我们为什么要搞宣传


——在场宣传工作志愿者宣言


各位老师,各位群友:

晚上好。

在此六月微雨浸润、七月夏花绽放的美丽夜晚,又一期在场微散文奖颁布了。在场宣传工作志愿者们对所有获奖老师表示祝贺!为在场平台的壮大繁荣欢欣鼓舞!

6月25日,由雷永鸣老师提议,众多老师建言,在场宣传工作自发顺利地启动展开了。两周以来,在场宣传工作从无到有,创立了在场头条号,尝试开发新浪微博阵地,得到了众多老师和群友关注支持,我们表示衷心感谢!

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,我们想对在场宣传工作作一诠释,也作一宣言,告诉大家我们为什么要搞宣传,以解大家困惑疑虑。

宣传是一个团体精神意识的自发觉醒。梁启超 《爱国歌》写到:结我团体,振我精神,二十世纪新世界,雄飞宇内畴与伦。一个团体是需要精神内核的。我们这个平台,在场主义就是我们的精神内核。而身在在场主义旗帜下的我们,自发而起,自我行动,积极宣传在场主义,正是我们这一团体精神文化凝聚的表现,正说明在场主义的生存土壤肥沃,悄然之间在场精神已深入我们的骨髓灵魂。我们宣传志愿者为之振奋,为之欣然。一个团体,精神意识已然凝聚为核,成长壮大已是必然之事。

宣传是一个团体价值追求的表达释放。“昔有学步于邯郸者,曾未得其仿佛,又复失其故步,遂匍匐而归耳。”很多群友对宣传工作不以为然,认为既然有了平台发文,为何还要多此一举,办头条、搞微博等。窃以为,一个团体自我封闭在一个小圈子中,或许有其田耕种、偶得斗米自喜,但我们的价值追求如不能声张,在场主义的精神意识不能在更宏阔的舞台上生辉,那是失败的,甚至说是固步自封。所幸,在场平台思维开放、志指文巅,有广大群友的支持,周闻道老师也对宣传工作表示了极大关注。我们很荣幸能够为在场主义的价值追求发声。

宣传是一个团体利益诉求的长远着眼。任何一个团体均有着相同的志趣和目的,也会有共同的利益诉求。或许讲“利益”显得世俗,但在当今多元文化冲击、互联网自媒体群起之下,我们必须考量在场主义的长远影响力,也必须对所有作者提高知名度负责。而利用各种形式推广在场作品,正是让更多人看到在场主义、了解在场主义、参与在场主义。一个注重长远战略的团体必然更加有生命力,国家尚且“走向深蓝”,况且我们?是否也可以走得更远?!

在场,不是我们数人之在场,也不是数百群友之在场,而是文学之在场,文化之在场,复兴中国之在场。我们宣传志愿者愿意为之付出,不求回报,只求在场人之自豪。

我们拜请各位老师、各位群友,多支持我们,也邀请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起奋斗,为了共同之理想!


在场宣传志愿者      

2017年7月10日      

获奖作家、文友互动



袁志英本月将去参加同学会。为了不在诸多美女面前太丢人,我想瘦成一道闪电,刷地一下飞去。不过,减肥这事儿,多半只能想想而已,因为我对自己总是太随意。但是做编辑就不一样了,不能只是编,还必须尽一切能力编好。因为,我面对是你,我亲爱的文友,我可以对自己随便,但是对你,我必须认真。期待接到亲们越来越好的稿子!


李世琼:感谢在场!感谢所有评委老师们!这次我的文章获奖,是意料之外的,是在场师友们给我的鼓励。尽管,我距离真正的在场写作,还存在很大的差距,但,我会在“在场”的鼓励下,继续努力,写出更好的作品来。在此,感谢在场,感谢各位老师。最后,祝福在场,祝贺各位获奖老师。


鸣谦:各位老师晚上好,小文《于无声处》获得优秀奖,十分感谢,一直努力突破,终于得到肯定,谢谢老师们的一直教导支持、编辑老师和朗诵、制作老师的付出。鸣谦继续努力,也会更好地为大家服务。因为刚刚一直在忙一件秘密的事情,所以没有参加互动。


小小贝:《在场写作在于学习》

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天才,没有李白那种天马行空和与生俱来的才气,也没有知名作家成功时的思维深度和阅历宽度,所以我们的写作是需要一直学习,从学习中慢慢成长。

苏联作家富曼诺夫说:写作要严格、严格、再严格。求快这意味着不是往上爬,而是从上坡向下滚,到头来只有死路一条。而我在在场渐渐尝试着去跟随老师们学会慢写作,要能够静心来学习,要能够留意生活的细节。我经常想,为什么在场的优秀文章都那么耐读,或许因为每篇好文章具有一定的沉淀性,就是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。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老师们努力和认真要求的结果,我也应该学习老师们的严谨,只要严谨了,才能减少错误,才能对得起自己的笔墨。

最后,十分感谢各位老师一直对我的厚爱,让我有足够的勇气和虚心的态度去请教老师们的经验,学习老师们的技巧,谢谢各位老师!同时,祝贺所有在场人,你们是微信平台文学的独特的风景,更是所有人的骄傲!

谢谢大家!

 

田草:没有获奖的作品,肯定存在不足之处,取长补短,继续努力!跟随在场,积极向上!


李霞:尽管不是第一次获奖,依然非常激动、兴奋!感谢在场平台!感谢老师们的厚爱!“微雨.微语”恰逢高考、中考,看到家长们为了孩子四处奔波、费尽心思,我不由想到苏格拉底与瘸蝉的故事,“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”,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历练,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拥有强壮的翅膀!于是我借助蝉蛹这个意象,表达了自己的观点。我知道自己的表达能力有限,作品有很多不足之处,能得到评委老师的认可和鼓励我非常开心!因为在场而进步!因为在场而努力!一路相伴,一路成长!!!感谢!感恩!!!


驰父:一路走来,其实在场给我带来的是成熟,一种经过学习和对比后的重新自我,现在已经到了获不获奖无所谓的阶段,主要是一种对在场的依赖感,总要去寻找一个心灵的归宿,发觉在场已是远方的一个离不开的家了,但有一种隐隐的担忧,这个平台能走多远呢?是不是该做些创新呢?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!


郭爱国:一二三等奖的空缺是一种宁缺毋滥的在场精神的体现,也是对我们广大文学爱好者的一种鞭策和激励!感谢在场,支持在场,祝福在场!没有在场幕后老师们的指点和帮助,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进步和成绩。我爱在场!

连续两次获奖,深感荣幸。在此我要说的一句话是态度,常言道态度决定高度,你对写作是一种什么态度,对参赛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,如果仅仅是重在参与,就有些太对不住幕后默默付出的义务工作者了,为什么写?写什么?怎么写?自始至终要对文章负责,对自己负责,对在场负责。这绝对不是在说套话,我的每篇参赛作品都是不厌其烦地改,有时会翻来覆去地改上几十遍,直至自己满意为止。在在场有这么多的高手值得学习,得到很多老师的帮助和指点,这不仅仅是谢谢两个字能表达到位的,要把这种感恩的力量在在场继续发扬光大。祝福在场,支持在场,我爱在场!在场,我在!我在在场!


邓文静:再一次获奖,再一次感动。在我心目中,在场平台有着很高的“门槛”,对文章的要求很高,正因如此,才有了默默无闻的志愿者老师们的辛勤付出,才有了一篇篇美文的新鲜出炉,也有了一次次奖项的空缺。感谢在场,怀着对文字的敬畏,会有越来越多的作者得到提升,平台定会蒸蒸日上。再一次感谢各位老师的支持鼓励。祝福在场,祝福每一个在场人!


张立新:碗,能吃肉,亦可乞讨。吃肉的人未必高尚,乞讨者也不一定卑微。《碗》的情节和情感都是真实的。我一直相信,真诚面对,平等相处,世间定温暖如春。已经习惯了,无论多忙,每月总要留几天时间给“在场”,或读或写,快乐自知。感谢在场,谢谢李世琼、相相、闻道等各位老师,特别感谢晓来老师,没有你们的宽容和高标准,就没有《碗》的重生。


张素华:没获奖感言:这期征文,我的稿件退回了,但,晓来老师和我详细沟通了文章的不足,我很感动。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文章的不足。为什么会坚守在场?在场的老师太无私太敬业!我在在场颁奖之前自己先为每篇文章做了一个简单的评选,《留一盏灯》《镜子》《异乡的庄稼人》《父亲的琴声》《蜕变》《镜子》《一个人的村庄》《于于声处》都在我的意料之中。另外几篇获奖作品可能是时间原因读的不全。每当有我欣赏的作品获奖,真是打心眼里高兴!祝贺各位获奖老师,向各位老师学习!


陈龙言:这次获奖,我感到很意外,感谢在场,感谢在场的编辑们。初写这个故事的时候,我想起了我的爷爷。我在外上学,暑假又打工,所以回家的次数就少了。我每次打电话回去,我爷爷就常说,从我七岁时父母就一直外出打工把我养活这么大。所以,我很有感触。在文字的处理上我还要再向各位老师学习,也感谢我的好友,赵琳兄,是我看到他的朋友圈,我才关注在场的。再一次感谢在场和辛苦的编辑们。


郭万梅:记得第一次参加在场微散文,也是六月份,那篇《飞来的鸟儿》获得优秀奖,时隔整一年,《父亲的琴声》又于六月份再获优秀奖,也许冥冥之中的巧合吧。六六吉顺。相比以往,在场微散文更加成熟,氛围更加融洽,我跟随在场亦逐渐步入沉稳。感谢在场的所有老师们,让我们一起慢慢变得成熟,一起走向美好的明天!  


王茵芬:感谢在场!感谢在场的老师们!在场,是可以让我在散文写作上得到启发和进步的文学苑地,在场的阅评组(狼部落)锻炼和提升了我的赏读点评能力。我们阅评组在闻道老师、晓来老师、郭连莹老师(天狼)和龚益成先生的带队下,每个狼狼亲都认真负责地阅评在场微散文,互相帮助,有狼一般的团队精神。感谢在场和狼部落这次给我“最佳阅评”的殊荣!我将继续努力,为在场微散文平台的阅评尽微薄之力。


旭姗:走进在场一年,是学写作以来最幸福、最感动的一年,为别人点赞祝贺惊喜,自己也坚持每期作业完成。每次都忐忑不安,希望自己一点点进步,一点点深入在场,刚才听了闻道老师的开场序言,更明白:写作就是一个人的朝圣!坚持不懈,用心身贴近大地,丈量与佛的距离!感谢在场,祝福在场所有老师,晓来和所有的编辑老师们、互相关注的文友!


莫尔:能够获奖,对我来说真的好意外。非常感谢在场微散文评审组对我的鼓励!感谢在场平台对我的锤炼!追随在场,支持在场,是我前进的目标,我将多多向大家学习,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!


驰父:建议闻道老师,每期选出一篇,将此群变成在场微散文(兼在场读书会)拿出来赏读,解析,学习交流,以提高吸引力与大家的创作水平及热情!

(本期收录:宁静    制作:四季芳  校对:晓来轻酌)

第十三期奖获奖证书

在场管理团队

总    编:周闻道

副总编:晓来轻酌

在场编校:宁静(组长)、袁志英、钱昀、刘月新、刘小四、偏说、杨培铮、六六、刘爱国、李慕云、李世琼

在场朗诵:海之魂(组长)、郭万梅、赵文、杨丽、花语、龙丹、吴海燕、章涛、万军、冯露西

在场阅评:郭连莹(组长)、润雨、王茵芬、高影新、鸣谦、楚歌、林中蔓青、齐海艳

在场制作:刘珍(组长)、相相、王金梅、宋小铭、四季芳、谭丽挪

特约评论员:郭连莹、乔民英

投稿须知

在场公众平台已经开通原创保护、留言和赞赏功能,无论长篇散文还是微散文,请勿一稿多投,已在其他的公众号发过的,请勿投。所有来稿须经编辑审核或修改,一月之内未发表的稿件请自行处理。来稿请附上简介和照片。

从七月起,严格执行一篇文章只修改一次的决定,请投稿前仔细斟酌。投修改稿时请一定注明“修改稿”。

征文之外,1800字以下的散文,两篇较好以上的合在一起发。在场团队有权对文章进行修改和推广,如不同意,请在稿件中注明。


在场微信平台投稿邮箱:zczy0838@126.com

《在场》杂志投稿邮箱:zczy0838@163.com

在场网站:http://www.zczysw.com/ 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